close

 


高雄火車站興建完成於1941年,


為配合高雄車站三鐵共構,於2002年8月採取「總掘工法」進行遷移,


由吉普營造公司(當年興建高雄火車站的子公司)承攬遷移工程,


平行遷移整個建築物至82.6公尺外的台汽車站後的空地上暫時安置,遷移經費約一億餘元,


暫時遷移的帝冠建築則規劃為「高雄願景館」。


高雄願景館以「城市游移」為理念,數位博物館為執行策略,另為結合文化地景與城市願景,


館內有3D模擬互動區、多媒體歷史迴廊、風景明信片展示區、都市計劃藍圖展示區等,


以提供市民了解市政發展藍圖櫥窗,並讓市民認識高雄車站與高雄市發展願景。



 




 


日治初期所興建的火車站,多半是以歐洲式樣為主,


如新竹車站的巴洛克風格、台中的自由派、台南的近世式。


高雄站是日治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,


在外觀上特別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、或貴族家庭專用的「唐博風」式攢尖頂屋頂;


但其內部,為了運送旅客的方便,仍然採用西式格局的「和洋混合」式,被稱為「興亞帝冠式」建築。


在台灣,這種建築就以高雄火車站及高雄舊市政府(現歷史博物館)最具特色。


  


由於高雄站是要做為當時新高雄市的中心,


因此在火車站外保留了一大片的廣場(現在的停車場、台汽、公車客運站),


配合正面興建的高雄市最寬廣馬路—昭和通(現在的中山路,為紀念昭和天皇而命名),


以及東西向的高風路(今建國路),突顯其開闊雄偉的景象,


尤其當時火車站四周都是稻田,樓高三層的火車站從遠處就可看見,成為高雄市的地標。


  整個車站呈現「T」字型,由前端較高的正方形,及後方較低的長方形共同組成,


較高的前廳,以挑高方式呈現明亮寬敞的大廳,並以四隻圓柱做為支撐,


這四隻圓柱混用了埃及的棕櫚葉柱頭及東方的雀替元素,也是其他車站所未見。


至於後方的長方形,則是售票處、候車處、餐廳、站務辦公處,也是車站工作的主體。


 


高雄火車站是台灣現存日治時代「興亞帝冠式」建築的翹楚。


其美麗的結構,讓建築師及鐵道迷視為珍寶,


因此,原定要因鐵路地下化拆除的火車站,


在文化人士護衛下,最後決定保存原貌,與新站共構,繼續成為日後民眾進出高雄的大門。


 


所謂「興亞帝冠式」建築出現在1940年代,


日本軍國主義高漲的時代,不同於以往模仿西方建築的樣式。


「興亞」是強調東方建築的風貌,


屋頂或為中國式、屋簷呈現東方式雕塑、窗子或是阿拉伯式圓拱,


而其屋頂上方仿唐朝建築的攢尖頂,


遠遠看去,整個高雄火車站宛如被戴了一頂大帽子,所以也稱為「帝冠式」。


 


資料來源:Kaohsiung Walking 高雄網http://kaohsiungwalking.kcg.gov.tw/CmsShow.aspx?Parm=200611321544931,2006102412820265,5http://kaohsiungwalking.kcg.gov.tw/CmsShow.aspx?Parm=20061120201141859,2006102412820265,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淺淺的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